琴韵茶香的福建人,连喝茶都那么有仪式

至于茶的起源,争议颇大,谁也说不清到底起源于哪一个年代。

唐代的陆羽,在其《茶经》中说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”

晋代的常璩,在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中说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……茶蜜……皆纳贡之。”

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,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。

而目前,现存最早最可靠的关于茶文化的资料是在西汉,当时王褒的《僮约》一文中,就有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。

因此,中国人喝茶的习惯,至少是在汉代就有了。

至于我们福建人喝茶的历史,应该也差多。福建是茶的王国,对茶有着特殊的热爱。

闽南人有句谚语:宁可百日无肉,不可一日无茶。而闽北人也有一句大同小异的谚语: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。

比如鉴哥,鉴哥小时候就爱喝绿茶,而且特浓的那种,闻之清香,入喉却是极苦,而后又回甘,又有茶香顺喉而出,极为享受。

自小的习惯,已经养成了对茶的依赖,甚至可以说是上瘾,每日起床,必先泡杯茶,方能安心。

在福建,每个地方的人饮茶的种类略有不同,闽南人爱喝乌龙茶,福州人好花茶,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,闽东人则饮绿茶。

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福建各地的人对茶的种类,渐渐的没有特别的要求。

早年的时候,安溪铁观音风靡一时,甚至达到一泡难求的地步。

如今,武夷山茶蜚声华夏。武夷山茶,自宋代就开始备受推崇,《闽小记》中有记载:建州贡茶,自宋蔡忠惠始。”

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,饮了武夷山茶之后,以“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自古载”赞誉武夷茶为仙品

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:“武夷溪边粟粒芽,前丁后蔡相笼加。”

南宋著名诗人、道士葛长庚,品茗武夷山茶之后,只觉“两腋清风起,我欲上蓬莱。”

到了元代,武夷山辟有御茶园。

但,武夷山茶的入武夷茶的入贡,却给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。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口腹之欲,苛索不已,贡额逐年增加。

到元末,每个贡茶已增至九百九十斤。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,便对茶农进行残酷的敲诈勒索,茶农不堪其苦,被迫逃亡,造成茶园荒芜,茶树枯萎。

到明嘉靖三十六年,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。

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御茶园也就此被废弃了。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(又名呼来泉)。

除了武夷山被作为贡茶之外。自明代开始,泉州所产的乌龙茶也成为了贡茶。

在宋代,泉州是我国第一大港,海上丝路的起点之一。福建的茶叶也因此出口到海外,在闽南语中茶的读音为“TAY”

后来欧洲人将茶译成拉丁语的“Thee”。其他欧洲国家均仿效之,如英语称茶为“Tea”,法语为“The”;德语为“Thea”丹麦、瑞典为“Te”,均为“Tay”之转音。

清代之后,福建的茶叶大量出口欧洲,深受英国人喜爱,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“武夷茶”的名字。在清末,福州的茉莉花茶也曾在欧美风靡一时。

福建省各地的人喝茶的种类,虽有各自的偏爱,但,基本上什么茶都能喝。

只是,我们福建人比较注重仪式感,主要是饮茶三要素:水、茶、茶具,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叩桌礼。

水,是比较重要一环,一般人都喜欢用山泉水,泡出来的茶清香温润,饮之口齿留香,心旷神怡。

至于茶、茶具,主要是什么样的茶具泡什么茶。比如,白茶用煮,乌龙茶则用泡,各有不同。

早年时,人们烧水的火则以炭火为主,烧水至“三沸”再置于“盖瓯”中冲泡。

如今,没有炭,大多都是用电烧水。

至于叩桌礼,据说起源于乾隆的一次微服南巡,路过一家茶馆,君臣们便落脚喝茶。恰好此时茶馆生意正忙,伙计把茶壶往桌上一放在乾隆面前,转身就走,还没等大臣们反应过来,乾隆已经提起茶壶为他们倒茶了。

大臣受宠若惊,欲磕头谢恩,然微服在外,行大礼又怕暴露身份。

一位大臣灵机一动,将食指和中指屈起,在桌面上轻叩三下,表示跪地谢恩,磕了三个响头,其他大臣随之相继效仿,一直流传至今,而叩首礼也被作为一种喝茶礼仪,一代一代传承下来。

叩桌礼非常有讲究,分为三种情况:

第一种是,长辈给晚辈斟茶,或者是上级给下级斟茶,作为晚辈和下级的自己,要手心朝下,并把5个手指并拢,在对方斟茶的同时,轻轻的在桌子上敲三下表示感谢;第二种是,平辈或者是同级之间斟茶,只需要把食指和中指并拢,微微的弯曲,同样在桌子点轻轻的敲三下;第三种是,晚辈给长辈或是下级给上级斟茶,作为长辈或是上级,只需要一根指当轻敲桌面即可,用食指和中指都是可以的。

在茶具上,饮茶者各有所好,在这里推荐两款晶莹剔透、温润如玉的玉瓷茶具,价格不贵,非常值得入手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molihuaa.com/mhbj/11822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